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抗戰精神的重要論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深化毛澤東著作版本及其當代意義的研究,由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澤東圖書館聯合主辦的第七屆毛澤東著作及版本研討會,擬于2025年6月中下旬在湖南·韶山召開。研討會面向全國征集學術論文,歡迎相關專家學者以文赴會。現將征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會議主題
毛澤東的抗戰著作與偉大抗戰精神
二、會議時間和地點
2025年6月中下旬,湖南·韶山
三、參考選題(包括但不限于)
1.毛澤東抗戰論著與“偉大抗戰精神”的形成研究;
2.毛澤東抗戰論著中的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氣節研究;
3.毛澤東抗戰論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
4.毛澤東抗戰論著與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研究;
5.毛澤東抗戰論著與統一戰線理論和實踐研究;
6.毛澤東抗戰論著與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理論、斗爭藝術研究;
7.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有關調查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研究;
8.毛澤東抗戰論著中的領導方法與工作方法研究;
9.毛澤東與《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研究;
10.《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及其版本研究;
11.《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及其版本研究;
12.《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及其版本研究;
13.《論持久戰》及其版本研究;
14.《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及其版本研究;
15.《戰爭和戰略問題》及其版本研究;
16.《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及其版本研究;
17.《新民主主義論》及其版本研究;
18.《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及其版本研究;
19.《關于反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及其版本研究;
20.《兩個中國之命運》及其版本研究;
21.《論聯合政府》及其版本研究;
22.毛澤東其他相關著作研究;
23.毛澤東著作版本的研究方法。
四、注意事項
1.應征論文須為作者本人獨立研究的未公開發表過的成果,并符合學術規范;
2.論文字數8000字以內為宜,并附300字左右的摘要和作者簡介,論文格式請參考附件;
3.論文電子稿請于2025年5月20日前提交給會議秘書處:myzhx@xtu.edu.cn,郵件主題請標明“毛澤東著作及版本研討會”。來稿經專家評審后,將向入選者發送參會邀請函。論文格式請參考附件;
4.會議往返交通費和住宿費自理。
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會
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澤東圖書館
2025年3月
附件:
論文格式要求
一.
1.論文標題用黑體三號字,居中,不加粗;節標題用黑體四號字,居中,不加粗。
2.摘要和關鍵詞請用仿宋體小四號字;
3.正文請用宋體小四號字,全文行距固定值23磅。
二.
1.引文注釋采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應用更改于整篇文檔,先后順序以①②③標示。
2.中文著作注釋標準為:責任者和責任方式-文獻名(卷次)-出版者和出版時間(版次)-頁碼。責任方式為“著”時可省略,其他責任方式不能省略,如“段德志著”可標示為“段德志”。責任者和責任方式后面用冒號“:”,其他地方用逗號“,”隔開。
示例:
①段德志著(“著”可省略):《萊布尼茨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5頁。
②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頁。
多位責任者,可保留第一位責任者,其他責任者用“等”標示。
示例:
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0頁。
3.文件類、法律法規類。馬、恩、列、斯、毛、鄧、江等文集類著作,以及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著作,可省略責任者和責任方式。
示例:
①《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頁。
③《艾思奇全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頁。
《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第幾卷第幾冊,都統一用阿拉伯數字。如:《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頁。
4.翻譯著作注釋順序為:責任者和責任方式-文獻名(卷次)-譯者-出版者和出版時間(版次)-頁碼。責任者國別用方括號“[]”標示于責任者姓名之前。
示例:
①[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頁。
5.古籍注釋順序為:責任者(責任方式)-文獻名(卷次)-頁碼,或責任者(責任方式)-篇名-部類名-卷次-版本-頁碼。卷次和頁碼可用中文數字或阿拉伯數字表示,全文統一。
示例:
①司馬遷:《史記》卷一,第10頁。
②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卷三,光緒三年蘇州文學山房活字本,第9頁。
③戴震:《與是仲明論學書》,《戴東原集》卷9,《四部備要》本,第4頁。
整理本按一般著作規范標示。
示例:
①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頁。
常用古籍可不注編著者和版本,如:《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也可采用隨文注方式,只注書名和篇名,可不注頁碼,如《孟子·公孫丑上》。
6.從文集中析出文獻,應將文集的責任者與文集題名排在文獻名之后;引用文獻名后可加“見”說明析出文獻出處信息。
示例:
①馬大正:《世界視野與清史工程》,見陳捷先等主編:《清史論集》上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頁。
7.期刊文章,在析出文獻名后直接注明期刊名以及期刊出版時間和期號。
示例:
①張新寶、張紅:《中國民法百年變遷》,《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8.報紙文章,在析出文獻名后直接注明報紙名以及刊出日期。
示例:
①鄭青園:《在大有作為的時代更加奮發有為》,《人民日報》2010年10月16日。
9.外文注釋,一般對原始文獻不做翻譯,并須完整標注原始文獻。英文著作引文標注順序為:責任者和責任方式-文獻名(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時間(版次)-頁碼。責任者姓名,名在前,姓在后;書名用斜體,書名中首詞和實詞的首字母大寫;用p.(用于單頁)或pp.(用于多頁)表示索引著作頁碼。英文的析出文獻(文章)用正體加引號,書名和期刊名用斜體。
示例:
①Chreless Shepherdson, Vital Signs:Nature,Culture,Psychoanalysis, New York:Routledge,2000,p.35.
②Chreless Shepherdson,Vital Signs: Nature,Culture,Psychoanalysis, New York:Routledge,2000,pp.35-40.
③Heath Chamberlain,“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Modern China,Vol.19,No.2(April 1993),pp.199-215.
10.轉引文獻盡量避免使用。如確有必要,在引用文獻后,應加“轉引自”,并完整標出文獻信息。轉引文獻中如有英文等外文的情況,句末用中文句號。
示例:
①費孝通:《城鄉和邊區發展的思考》,轉引自魏紅聚著:《偏失與匡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頁。
②張思:《幸福的思考》,轉引自:Heath Chamberlain,“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Modern China,Vol.19,No.2(April 1993),pp.199-215。
11.引用未出版文獻、會議資料、檔案資料、學位論文等,應盡可能完整準確真實地說明責任者、文獻名、文獻時間、藏所信息等。
示例:
①楊森:《敦煌家具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歷史系,2006年,第78頁。
②李二龍:《古琴的音色研究》,中國音樂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2009年10月,第8頁。
③《傅良佐致國務院電》,1917年9月15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北洋檔案1011-5961。
12.引用音像、電子及網絡資料,注釋順序為:責任者和責任方式-文獻名-出版者-出版時間。
示例:
①黃書元(出品人):《播火者記》(文獻電視片),東方音像電子出版社,2001年。
②唐幼馨著:《天天瑜伽》,東方音像電子出版社2010年。
③李斌:《加強學習厚植黨的理論優勢》,人民網,見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617/c117092-31155009.html。
Copyright 韶山毛澤東圖書館 2008-2022 版權所有 湘ICP備14005078號-2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個人不得私自轉載